|
会 员 登 录 |
:: | |
|
|
|
我 们 的 服 务 |
:: |
|
|
您现在的位置:信用管理研究 > 巴塞尔新协议与中国信用风险分析(二十四) |
|
|
|
|
|
巴塞尔新协议与中国信用风险分析(二十四)
登录时间:2005-1-4
|
|
|
所有案例描述来源于中国大型商业银行的真实信贷资料,这里选取了成因、规模、行业等不同侧面较有代表性的信用项目。
案例1
某啤酒厂是乡镇集体企业,于1986年建成投产,设计生产
能力年产啤酒15000吨,实际年产8000吨,长期未能达产。该厂由于经营管理水平低,产品结构单一,生产规模小,产量达不到保本点,加上市场竞争激烈,实际亏损严重。同时企业几乎没有自有资金,技术改造和生产资金完全依赖银行贷款。在其提供的财务报表不实,难以准确判断企业实际财务状况的情况下,某大型商业银行支行仍然对其多次发放贷款。该厂立项建设时,政府同意税前还贷,1994年国家税收管理体制改革后,税前还贷的优惠政策被取消,企业财务费用加大,亏损更加严重。支行从1988年起开始向该厂发放技术改造贷款,到1998年底贷款余额逾1600万元,欠息逾940万元。五级分类法结果全部为可疑。该厂在该行仅开立一般户,存款很少,未签订银企合作协议。该厂的几家担保单位都因亏损严重而先后破产,第二还款来源全部丧失。
案例2
某交流中心于1993年成立,主要经营国内商业、金属材料等,兼营警务技术培训、射击和房地产咨询业务,注册资金人民币5000万元,经济性质为集体企业。该中心的主要项目是交流中心大厦工程,该项目通过批租形式取得一块面积6400平方米地皮50年的使用权,计划建造4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多功能场馆,预计总投资额6.5亿元。在项目建设初期,交流中心即以上级拨款和其他资金尚未到位为理由,向某国有商业银行支行申请贷款,用于支付土地款和配套费,项目建设进程中运营资金始终不足,长期资产运作完全依靠银行贷款投入。自1997年下半年,该行决定停止进一步信贷投入,工程全无其他资金来源,被迫停工。该中心在该行的贷款余额5000万元,到1998年底欠息827万元。本息按五级分类法全部划为可疑,预期损失比率70%。
案例3
某钢铁厂系国有中型钢铁冶炼企业,始建于1965年,1979年停缓建,1986年恢复建设,1991年投产,其主营业务为生铁冶炼和销售,实际生产能力每年38万吨。该厂建设过程中,国家没有投入过资本金,所用资金全部为银行贷款。项目建成投产后,企业负债沉重,流动资金紧张,生产原料主要依靠外省及进口,成本较高,且企业规模较小,产品生铁为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市场占有率低。企业经营效益不佳。1996年以后,钢铁市场疲软,原材料价格上扬,该厂经营困难,亏损严重。后该厂认为钢铁行业是典型的规模效益型行业,试图通过扩大规模产生效益,在政府支持下,银行继续支持,结果企业进入高投入、高负债和低产出的恶性循环之中,银行在其中越陷越深。某大型商业银行市分行累计向该厂发放各类贷款4.5亿元,其中1996年以后发放的1亿元以上贷款大部分为以贷还贷贷款或以贷收息贷款。贷款本息按五级分类法划分全部为可疑类贷款,预计损失比例50%。贷款担保方式为保证,保证人有的是政府部门,不具备保证资格;有的是当地其他国有企业,或已经破产或经营困难无力履行。虽有部分抵押手续,但抵押物多为机器设备和专用设备,变现能力极差。
案例4
某竹浆厂为中型国有企业,是某省"八五"建设期间重点建设项目,属资源转化型项目,1984年提出项目建议书,设计总投资5.8亿元,1986年于国家计委立项,1992年批准开工建设,至提出项目建议书已八年。随着物价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原概算总投资无法满足项目需要,1995年1月经批准,项目概算调整为8.9亿元。由于建设资金短缺,致使工期严重滞后,至1997年6月设计一期的浆版生产线建成投产,至提出项目建议书已十三年,由于没有投入铺底流动资金,企业无法连续生产,并由于企业负债过重,成本高于产品售价,无力偿还银行贷款本息。
某国有商业银行市分行累计发放贷款7300万元,预期损失比例70%。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