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 员 登 录 |
:: | |
|
|
|
我 们 的 服 务 |
:: |
|
|
您现在的位置:信用管理研究 > 巴塞尔新协议与中国信用风险分析(二十二) |
|
|
|
|
|
巴塞尔新协议与中国信用风险分析(二十二)
登录时间:2005-1-4
|
|
|
通向一流银行的道路
本书分析了利率管制在国内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过程中突出的消极作用,在新巴塞尔原则框架下,分析了违约概率和损失率。通过建立模型,刻画了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内部的总分
行关系矛盾,分析了总分行准行政关系对于资源有效配置的消极影响,提出了"内耗型不良资产"概念。加强银行对经营环境的认识,减少分支机构之间隔绝对于改进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工作有重要意义。
具有新意的分析集中在三个方面:(1)提出利率水平和利差是决定信用风险状况的关键因素。以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巨大规模而言,值得进行四行资产质量比较分析,探索资产质量差别成因。过去二十年,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实际利率差过低,提高利率差可以有效地改善银行资产质量;(2)对国内大型商业银行违约概率和损失率进行了实测。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应将违约概率和损失率应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数据,并加强对数据结果的分析运用;(3)对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总分行博弈关系进行了专项分析,建立了费用分配模型和资金调配模型,分析了银行内部结构对风险管理的影响。
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演变与发展
"信息浪费"与"系统内耗"相纠缠
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银行的经营阻碍逐步由外部阻碍变为内部阻碍,即"银行反对银行"。巨额不良资产是国内大型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四大银行相关问题有盈利能力不足和资本充足率较低,详细的比较分析和具体数据请参考相关章节:第7章中国银行业制造不良资产的速度及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国际比较。
造成国内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过高的根源是什么呢?一方面,巨额不良资产是由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体制因素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不足造成的,浪费了宝贵的信息资源,并且总行与分行之间存在规模惊人的内耗。
关于第一个方面的因素,现有文献从宏观层面已经有较多分析,在新巴塞尔协议框架的引导下,本书对第二个方面展开分析,侧重分析损失率、违约概率等对于新资本协议施行至关重要的因素和银行总分行间庞大的内耗。
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中的"信息浪费"和"系统内耗"两个方面相互纠缠在一起,形成恶性循环。
通向一流银行的道路
上述第一和第二两个方面,即由银行内部管理产生的问题与由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体制所产生的问题,并不是分离的或平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体制问题是"源",而银行管理问题是这一根源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根源的深入分析(制度分析)可以替代对现存不良资产违约概率和损失率特征的深入分析(结构分析),二者之间相互补充,各有所长。
制度分析侧重进行全局分析,例如国内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整体影响因素,银行、企业和政府间的博弈关系;结构分析侧重进行内部分析,例如各家国内大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影响因素的个性特征,银行内部上下级行之间的博弈关系。
如果说制度分析是将国内大型商业银行作为一个整体,则结构分析是对国内大型商业银行进行解剖。本书没有将"国有商业银行"或"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概念作为单一整体处理,而是将其作为解剖对象,分析银行自身内部的矛盾。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优势有说是网点优势,有说是与客户联系的优势,这些均正确,并且这些优势正在被深挖利用。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另一个宝贵优势是信息优势,内部金山般的信息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银行的信息资源甚至不需要完全利用,只要补上几个漏洞就可以产生巨大的价值。目前的情况是大量的信息分散在各个机构的手中,一家银行内部,下级行掌握的信息上级行不知道,上级行掌握的信息下级行不知道,甲分行掌握的信息乙分行不知道,相互之间信息的共享和沟通机制不足。此外,信息失真严重,总行要了解情况,则信贷员、支行、二级分行、一级分行层层汇总上报,当信息到达总行时,一方面有大量的不真实情况,另一方面大量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损耗。可以打个比方描述信息分散化与浪费现象的机制。
信息在向上传递过程中的损失,就如同总行希望了解全行经营的环境,于是要求逐级上报照片,二级分行将支行上交的照片摆放在一起,翻拍一张上报,结果是支行不真实的信息无法恢复识别,同时又损失了大量的信息。
如是三次后长期以来,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有"三级管理,一级经营"的特征。具体说,总行、一级分行和二级分行三级管理,而主要由支行直接经营。, 虽然总行获得的最终信息确实是由真实信息生成的,但是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并产生高昂的传递成本。
上述情况普遍存在,可以举两个例子说明。
一是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经营的信贷项目,可能全行已经营了几十个火电厂项目,但当某个经营分行接触到一个新的火电厂项目时,就如同是第一次接触这一项目,难以得到以往项目信用风险的信息判断这一新项目的风险。事实上这只是对这家分行是新项目,对全行而言应当是一个熟悉的项目。
再一个例子是同一个信贷客户,可能在同一家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一家分行贷款信用不良后又在同一个地区的同一家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另一个分支机构得到新的贷款,而这同一家银行的两个不同的分支机构之间竟然并不知情。
根据新巴塞尔原则的要求进行违约概率和损失率的分析是国内大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重点。只有对资产数据进行深入细致的结构分析,才能有效地了解、测度,并最终控制、管理信用风险。
分析的目的是"知己知彼","知己"是掌握内部因素对资产质量的影响,"知彼"是了解环境因素对资产质量的影响。由传统的风险管理向现代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方式的转变将为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收益。向现代信用风险管理转变的起点是加强数据集中管理,在掌握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结构分析,从而建立风险管理的自动化和半自动化模型。
总分行关系不畅通产生大量的系统内耗,系统内耗现象又进一步加剧了信息浪费,二者共同的根源是由制度分析所揭示的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所有制形式上的不完善性。当前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银行的经营阻碍逐步由外部阻碍转变为内部阻碍。这种转变对银行内部的管理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信用风险的管理模式要由传统的个案手工作业向半程序化作业转变,转变的基础工作是完善的银行不良资产数据结构分析。
国内大型商业银行通过完善内部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不良资产,手段包括:(1) 利率及利差。加大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加大高利率收益的信贷投放。行际结构分析的着眼点是信贷业务的品种的选择;(2) 损失率。进行信贷风险的损失率结构分析,到全部细分行业,或行业、地域、贷款方式、期限、与银行业务联系年限的关系。通过损失率分析多角度发现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以强化;(3) 违约概率。进行信贷风险的地域结构分析,或地域与行业的混合分析。信贷业务地域和地域特征参数对信用风险影响的选择;(4) 总分行结构。总行对分行的管理方式,对于全行的不良贷款生成有内生的重要影响,通过改善总行对分行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资产质量。
目前中国银行业分支机构管理亟待强化的领域包括建立数据集中平分,形成灵活的资本金管理机制,以及构建全行统一的财务资源、人力资源配置网络等多个方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