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 员 登 录 |
:: | |
|
|
|
我 们 的 服 务 |
:: |
|
|
您现在的位置:信用管理研究 > 巴塞尔新协议与中国信用风险分析(二十) |
|
|
|
|
|
巴塞尔新协议与中国信用风险分析(二十)
登录时间:2005-1-4
|
|
|
中国银行业制造不良资产的速度及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国际比较
中国银行业员工制造不良资产的速度
中国银行业员工创造利润的速度相当长时期以来,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规模相对臃肿,资产
质量不高,风险管理基础欠牢,结构相对简单,架构中存在漏洞,抗风险能力有限。下面通过实证数据测算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员工在20世纪90年代制造不良资产的速度和创造利润的速度,选择时点为1999年末,此后,通过政府和银行多重努力银行资产质量有所好转。1999年末,四家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员工人数为:工商银行549038人,建设银行324360人,中国银行201927人,农业银行538800人。年创造利润工商银行全行499625千美元,人均0.91千美元;建设银行全行840092千美元,人均2.59千美元;中国银行全行553280千美元,人均2.74千美元;农业银行全行96984千美元,人均0.18千美元。
在数据统计口径中,已扣除各项成本费用。数据来源:The Banker和《中国统计年鉴》,采用数据时点为1999年末。
1999年末工农中建加总:四行员工总数1614125人,创造利润1989980千美元,人均创利润1232.8美元,以年工作日254日计,则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每名员工每个工作日创造4.85美元利润,即40.14人民币元。考虑到真实数据的精度无法达到小数点后第二位,取整数为每名四家主要银行员工每个工作日创造40元人民币利润。应注意,这一个数据只是四行的平均水平,实际四行的人均利润水平有比较大的差别。1999年数据如图71所示。图71四家大型商业银行人均利润量比较(1999)
中国银行业员工制造不良资产的速度
四行剥离前各自准确的不良资产数据难以直接获得,我们采取保守的原则加以估计。据公布的数据,四家银行分别成立对应的资产管理公司后,工农中建四行共剥离不良贷款13000亿元到14000亿元。以13000亿元这一数据为基础,估计四家主要银行员工创造不良贷款的速度。
中国银行业制造不良资产的速度及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国际比较剥离的13000亿元中包括:在银行不良贷款中,已构成不良,但并未完全成为呆账,且有可能收回的不良资产。1999年末,工农中建四行员工总数1614125人,则人均剥离出不良资产805389元。但剥离的不良资产并非短期之内生成的,根据中国大型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以及出于谨慎原则,我们假设在1999年12月剥离完毕的不良贷款是在以前八年的时间内生成的,即在1992年到1999年间。根据以上假设,则剥离的不良贷款是由每名员工以每年100673元不良资产的速度创造的。事实上真实数据应高于这一数字。
第一,部分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已经核销。第二,从1992年到1999年间,大型商业银行的员工人数呈缓慢上升趋势。从1992年到1999年间,大型商业银行的员工人数更确切地说是先上升,后下降,形成一个"驼峰"的形状,1999年到2003年之间总体人员数量是下降的。关于大型商业银行机构数量变化的介绍参见:工农中建四大银行总行与分支机构关系的历史背景。
1992年12月31日,工农中建四行共有员工1537455人,其中工商银行554931人,中国银行175524人,建设银行307000人,农业银行500000人。The Banker,1994年7月号,114页,数据时点是1992年12月31日。1992年到1999年,工农中建四行员工人数年均上升0.62%。考虑到13000亿元剥离这一数据的精度仅至千亿元和员工年均变化率仅0.62%,所以估测中直接用1999年12月末员工人数作为以往8年员工人数计算。银行员工人数扩张主要在1992年之前完成。举例来说,中国银行1988年12月31日有员工33 240人The Banker,1989年7月号,111页。至1992年在四年的时间内扩充至175524人,年均上升142.68%,人员和机构成几何速度上升,到1992年后人员数量相对稳定。根据前文数据,以每年254个工作日计,每名国有商业银行员工每工作一个工作日,为银行创造396.35元的不良贷款。剥离的不良资产中,有多少属于无法收回的真正意义上的不良资产?
可以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效果来估计。截至2002年6月30日,四家公司阶段性处置不良资产2103.56亿元,累计回收现金454.47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1.6%。中国人民银行总行2002年7月31日公布在何处?根据收回现金的情况,我们知道,处置不良资产的现金收回率约为1/5。
这一数字随时间的变化可能怎样变化呢?有三种可能,一是随着处置量上升,经验上升,收回率上升;另一种可能是由于不良资产自身价值随时间拉长而下降,所以收回现金的概率下降;另外首先处置的是易于处置的不良资产;第三种可能是,这一比率得到了维持,收回率不变。出于谨慎的原则,我们假设,全部剥离资产处置后的收回率比目前提高了一倍,达到40%,这是一个极为乐观的估计。
因此,假定只有60%的剥离资产属于真正意义上无法收回的不良贷款,即银行资金损失了,这一部分的数额为7800亿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剥离过程并没有将全部不良资产剥离,到2001年9月末,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本外币贷款为6.8万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为1.8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6.62%。其中,实际已形成的损失约占全部贷款的7%左右。
戴相龙2001年11月1日在"2001不良资产处置国际论坛"上的讲话。如果在以上实际损失部分有50%在剥离前就已经形成,则为2 380亿元。考虑剥离资产中真正意义的损失7 800亿元及未剥离资产中有50%在剥离前就已经形成损失的不良资产2 380亿元,可计算知,1992年到1999年间大型商业银行员工实际创造的无法收回的不良资产不低于10180亿元,考虑到数字的精度限制,可记为1万亿元。1999年末,工农中建四行员工总数1614125人,则人均累计制造不良资产61.95万元,以每年254个工作日计,大型商业银行每名员工每个工作日创造的真正意义的不良资产(无法收回的银行资金损失)为304.88元。有鉴于数字整体的估计精度,取整数记为300元人民币。 |
|
|
|
|
|